实验环境

此次实验的环境如下

  • MySQL 5.7.25

  • Redhat 6.10

  • 操作系统账号:mysql

  • 数据库备份账号:backup

1. 备份命令

1.1 首先新建备份账号

mysql> CREATE USER 'backup'@'localhost' IDENTIFIED BY '123456'; 

mysql> GRANT RELOAD, LOCK TABLES, PROCESS, REPLICATION CLIENT ON *.* TO 'backup'@'localhost'; 

mysql> FLUSH PRIVILEGES;

1.2 建立备份目录

shell>mkdir -p /oradata/data/mysql/xtra

注意 mysql用户需要有读写权限,并且该目录需要为空,否则备份失败

1.3 开始备份

我们有如下方法对MySQL数据库进行全备

shell> innobackupex  -S /oradata/data/mysql/data/mysql.sock --user=backup --password=123456   /oradata/data/mysql/xtra
1.png

备份完成后可以看到在/oradata/data/mysql/xtra目录下新建了以日期命名的目录

2. 备份过程分析

接下来分析下其备份的过程,从输出的日志上来看

2.1 命令提示部分

2.png

上图首先打印出innobackupex可以用的一些参数

并提示说在结束时检查是否备份成功,需要在最后有"completed OK"字样

2.2 连接数据库

3.png

然后是连接数据库,进入数据文件目录检查参数,之后开始备份

2.3 备份系统及undo表空间

4.png

这部分首先列出数据库中有哪些表空间

  • 系统表空间(ibdata)
  • undo表空间(undo)
  • 用户表空间(innodb_file_per_table开启后每张表和表空间一一对应)

首先拷贝系统表空间文件然后是undo表空间文件,最后是innodb表文件

可以看到由于我在备份时手动插入了数据,innobackupex一直在扫描redo 日志文件以反映数据的变化

2.4 备份innodb表数据

5.png

可以看到正在拷贝innodb表的文件

由于我在备份时手动插入了数据,可以看到innobackupex一直在扫描redo 日志文件以反映数据的变化

2.5 备份非innodb表数据

6.png

可以看到在拷贝数据文件时先执行下面语句进行锁表,不允许用户DML操作

  • FLUSH NO_WRITE_TO_BINLOG TABLES

  • FLUSH TABLES WITH READ LOCK

7.png

之后在非InnoDB表拷贝完之后写信息至xtrabackup_binlog_info文件

该文件后续说明

最后记录最终的LSN号

2.6 完成备份

8.png

之后解除锁表,拷贝ib_buffer_pool文件

记录binlog 位置信息

写信息值backup-my.cnf及xtrabackup_info

最后拷贝在备份期间变化的redo日志

3. 生成文件说明

通过上面我们看到除了拷贝数据文件外还生成了一些文件

下面我们一一说明

9.png

3.1 backup-my.cnf

10.png

包含了备份数据库如下信息

  • innodb的一些配置信息
  • 数据库的server ID
  • redo log 的版本
  • 数据库服务器的uuid
  • master key id(安全相关)

3.2 xtrabackup_binlog_info

11.png

其记录了备份完成时binlog的位置及GTID信息

用于复制的搭建

3.3 xtrabackup_checkpoints

该文件对于后续增量备份有用

12.png

该文件有如下信息

  • 备份类型:全备
  • 开始LSN:0
  • 最后检查点LSN:9429655438
  • 最后拷贝的LSN:9429655752
  • 行COMPACT存储:否

可以看到to_lsn和last_lsn不同 说明在备份过程中有DML操作

to_last用于增量备份的起点

last_scn用于最后恢复的位置

这些后面介绍

3.4 xtrabackup_info

13.png

该文件包含一些备份的信息就不一一介绍了

4. 参考资料

本专题所有内容翻译子Percona XtraBackup的官方文档

可通过如下链接下载

上一章

下一章